2023年12月7日,蔡仲淮老师为期四天的新版催眠师资课程A+阶段在北京开课,彼时的北京尽管已是非常寒冷,但课堂氛围却万分火热,只因为,大家均有一颗想要学习,想要成长的心来共赴这场学习盛宴。
那么,初雪的北京,又有什么新的故事发生呢?
课程一开始,蔡老师便通过艾瑞克森的事迹导入A+阶段的课程。艾瑞克森的一生都是经典与传奇,通过故事性的描述,由浅入深解释了何谓隐喻性催眠,何谓焦点性催眠。
而艾瑞克森式催眠的核心概念就是不需要任何准备和预期,或者说要主动的放下自己的准备和预期,通过随时随地和来访的沟通,获取催眠的素材。无论是导入催眠的素材亦或是疗愈自己的力量,都来源于来访者自身。
在厉害的催眠师眼里,来访者的当下即是素材,当下即是方案,所谓的灵活,催眠师自身不依据所谓的经验参考来预设“最佳”,而是根据当下来访的状态给出“适合”的反馈。此时催眠师什么也没有试图去控制,但却牢牢把握住了来访者的正向状态。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在这四天课程中,选中的每一个个案,最终疗愈自己的力量,都是来源于自身,它们可以是童年美好的回忆,曾经甜蜜的爱恋,喜欢的颜色,还有最爱的食物等等……
“学了催眠不要老是看书本上的东西,它会限制你在一个固定的想象空间,限制你在一个固定学习的范畴,你要跳脱书本才能把真正灵活的东西凝聚在你的身上,也就是说你要能产生变化,催眠是一个灵活的概念”。
如果说我们在焦点性催眠实操班学会了催眠,在师资A阶段学会了创造,那么师资A+阶段我们学会的应该是“忘记”。
所谓“忘记”其实是 “大巧若拙”。招式是有限制的,但来访和各种临时突发情况,是无法预期的。这就需要,把局限去掉,领会其内在要义。真正厉害的,是以不变应万变。招式只是为了辅助我们,找到并领会这种思想。一个忘记招式的催眠师,没了招式的束缚,才能万般变化反而无法预测,使用随心所欲。
艾瑞克森一个非常经典出神入化的谈话形态就是没有任何引导词,现场有什么就做什么,利用当下的环境和事物,在谈话的过程中,不需要有任何过多的设计,不用刻意放松,不用强调闭眼睛,就可以完成催眠。
最开始我们按照书本学习催眠,到师资阶段我们没有书本了,而此时才开始进入一个更深的概念——原来,我们任何时候都在使用催眠。
课程中,有个老师跟我分享说:“刚开始接触蔡老师的催眠课程时,感觉一定要用你们发的那个水晶球,想要买你们一摸一样的探水针。上完师资才发现,是我狭隘了,原来什么东西都可以啊。”
课程中,蔡老师引导学员们自行去选择道具并设计引导方式,在这个设计分享的过程中,学员们找到的很多东西都是十分日常的,甚至是在原来的观念当中完全没想到可以和催眠挂钩的,现在却发现原来是自己限制了自己。
师资班的学员会发现一个特别有意思的现象,在初初接触催眠课程的时候,蔡老师要求我们按照书本来学习各种暗示,放松练习,会严格要求我们按照流程和步骤来。但是到师资班阶段,蔡老师又会要求我们放下曾经学过的那些格式,框架,学会创造,学会灵活。
师资班的两个阶段都没有教材,我们习惯了按照模板来做事,心里总觉得要有一个标准答案。而蔡老师教会我们最重要的恰恰是,催眠没有标准答案。他强调灵活,强调没有什么不能用于催眠。打破标准答案的桎梏,也许才是我们在催眠学习中需要跨出的最重要的一步,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