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提亚家庭与儿童治疗师认证班
【课程简介】:
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
萨提亚模式又称萨提亚沟通模式,是由美国首位家庭治疗专家维琴尼亚·萨提亚(Virginia Satir)女士所创建的理论和技术体系,萨提亚模式,又叫联合家庭治疗 。家庭治疗是一种心理治疗的新方法,是从家庭、社会等系统方面着手,更全面地处理个人身上所背负的问题。萨提亚建立的心理治疗方法,最大特点是着重提高个人的自尊、改善沟通及帮助人活得更“人性化”而不只求消除“症状”,治疗的最终目标是个人达致“身心整合,内外一致。
一.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简介
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是关于:
⑴ “我自己”:内在和谐、做自己的主人;
⑵ “我”与“另一个人”:关系和睦;
⑶ “我”所处的人际系统(家庭或组织):社会和谐、家庭或组织成员之间和谐、协作、有凝聚力等的学问。
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把深邃广博的心理学与人们日常生活建立起一座桥梁,使每一个人都有机会得到萨提亚温暖而有力的心理支持,达致全新的生命境界。
萨提亚是最早提出在人际关系及治疗关系中,“人人平等,人皆有价值”的想法的人。由于她的治疗方式有很多地方与传统治疗方式迥异,并独自形成一派。她的学生及弟子,为了纪念她为心理治疗所作的贡献,故用其名字来命名其治疗模式,故被称为“萨提亚治疗模式”。萨提亚模式(The Satir Model)在诸多家庭治疗理论中,一直是难以归类的派别,有的教科书将之列为沟通学派,有的将之纳入人本学派,究其原因,在于萨提亚模式不强调病态,而将心理治疗扩大为成长取向的学习历程,只要是关心自我成长与潜能开发的人,都可在这个模式的学习过程中有所收获。通俗的解释就是她动态的解释人及人在与家庭及社会的互动中所产生的种种问题,对现代人的生活具有非常明确的指导价值,正是因为这个特点,她的理论不会因为社会与文化的变迁而失去实用性。
【课程收获】:
一.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应用于以下范畴:
1. 个人问题(与自己的关系、与他人的关系)
2. 夫妇问题(婚姻关系、亲密关系)
3. 家庭问题(原生家庭关系、亲子关系、三代之间的关系、青少年问题、子女学业问题)
二.萨提亚的四大助人目标:
1. 提高自我价值(自尊):自我价值是一个人对自己的价值判断、信念或感受。
2. 做更好的选择:三种以上才是选择,而且更有力量。
3. 更负责任:为自己的内在体验和外在行为负责,我们驾驭它们,为它们做出选择,并透过它们体验喜悦。
4. 更和谐一致(表里如一):与自己接触,兼顾自我、他人、情境,并能够驾驭自己。
三.萨提亚模式应用领域
1. 个人成长与家庭和谐建设
促进个人心智成熟,有效情绪管理,有效的人际沟通,和谐亲密关系,和谐亲子关系,儿童、青少年成长。
2. 企业应用
企业文化,变革管理,压力管理,领导力提升,企业教练辅导,员工效能提升,团队沟通,团队会议、活动设计与组织。
3. 助人者工作能力提升
【课程內容】:
第一讲:找出惯性模式
从「一致性」理论认识自己的惯性模式/第1种不一致:讨好型/第2种不一致:指责型/第3种不一致:超理智型/第4种不一致:打岔型/在压力下,你惯用哪种行为模式?
第二讲:探索内在冰山
认识冰山理论/解读外在行为背后的内在冰山要素/认识4种行为模式的冰山图/内在冰山「模式」/转化与改变
第三讲:探索冰山的对话模式
冰山对话前的练习/对话的心态定位和要素/发现对话的模式/对话的引导方向/对话中的拆解与整合/对话8步骤
第四讲:情绪的转化与改变
情绪管理四步骤
觉察情绪、化解情绪/情绪管理四步骤/情绪管理的障碍
情绪的正确认知
程序系统是人脑结构的一部分/每种情绪都对我们有帮助/后天的学习导致我们失去某些情绪能力/情绪不能围堵,只能疏导/杰出领导人必备好EQ
检视情绪模式
什么是情绪模式?/你的情绪反应是否符合「演化的法则」?/你的情绪反应是否符合比例原则?/4种不一致的行为模式背后的情绪模式
转化情绪模式:练习面对、接受、处理情绪
「面对情绪」的方法与练习/「接受情绪」的方法与练习/「处理情绪」的方法练习/以「我讯息」的方式一致的表达情绪
转换情绪模式:练习放下情绪
至今所学的知识与方法/「放下情绪」的方法与练习/转换情绪模式总结
第五讲:观点、渴望与期待的转化与改变
转化观点模式
一般观点/核心观点/观点模式与行为模式的关联/自动化思考的优缺点/探索自己的核心观点/松动和新观点/先暂停以避免自动化反应
转化渴望模式
渴望是否得到满足一致性的关系/不一致的行为背后常见的渴望模式/转化渴望模式,让行为趋向一致
转化期待模式
期待与渴望的关系/常见六大渴望的不切实期待与务实期待/转化期待模式,让行为趋向一致/期待模式的转化对整个冰山的影响
(仅供参考,授课老师会根据课堂需要做适当调整)
【招生对象】:
心理咨询从业人员,中小学及高中心理老师,医院相关专业人员专业心理咨询师,教育领域工作者,心理学从业者和爱好者,企业中高级管理人员,人力资源培训销售等管理人员,沟通心理学爱好者,家庭与情感咨询从业人员等或对沟通心理感兴趣的人